健身不成,就從健心開始。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機能下滑難以避免,但心的強韌卻能隨時重建。與其因體力不足而放棄,不如先從培養「我願意、我可以」的正向信念開始,透過簡單的散步與伸展,給自己正向回饋,讓心態成為持續行動的力量。健心,就是建新,不論幾歲,都能為人生展開新的開始,從心出發,迎向更健康、自由的生活。

想要更健康地活著,有一個要素就是「保持運動」,要活就要動,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。可是很多人在一開始就抱持著雄心壯志,要把過去沒有鍛煉的都補回來,找好教練、設計了完美的訓練計畫,卻在力不從心的身體現實條件中終止,對自己感到失望或是消沈。

《Nature Aging》(自然老化)期刊,在2024年8月時發表了一篇論文,文中提到「人體的機能衰退並非是線性的,而是斷崖式的衰老」,其中兩個重要的節點分別是44歲和60歲。而在2024年國發會的統計資料顯示,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81.91歲,男性平均壽命是78.61歲,女性是85.21歲,這表示在身體機能衰退之後,人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,既然身體的狀況大不如前,那心理狀態有沒有可能比以前更好呢?

答案是:可以!

健身不成,那就先從健心開始

身體的能力有限時,就不要把重點放在身體的鍛鍊上。這並不是說就不要健身了,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,只是把訓練上的比重調整一下,從身體優先,改成心理優先。

身體上,強度再怎麼低的運動,只要堅持鍛鍊,終究會看到成果,所以暫時不用設定要做多難、多強的訓練,先求能做,再慢慢加強就好,改把目標放在心理的調適與訓練上。「持之以恆」、「積少成多」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,人人都知道,但也很多人做不到,所以,如果在健身(或是人生的各種面向)遇到困難,堅持不了,那就先從健心開始吧!

健心的重點是培養正向的信念感

人是需要回饋的,有回饋才有動力,才能持續。如果把「健身」當作主要目的,就有可能設下遠大的訓練目標,因為身體機能的衰退而沒有辦法達成時,就會給予負向的回饋,長久下來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、失去信心、失望,嚴重的話還會產生「我就是沒有辦法」的信念。如果把「健心」當作主要目標,設下的目標就會是可持續性的活動,先讓自己得到正向的回饋,培養出「我可以」的信念,建立自我驅動的正向循環。

信念,是思維模式與情感的層層疊加。不要小看信念的力量,你相信什麼,就會成為什麼!健心,就是在培養正向的信念。

我願意與我可以

健心要培養的不外乎「我願意」與「我可以」。這兩個詞,可說是人生動力的發語詞、起始句,而想要在大腦中建立這兩個有力的詞,建議先從以下兩個練習開始:

  • 散步或是原地踏步30分鐘:走路、踏步是溫和的活動,此時的目標不在於要走多遠、走多快,而是有意識地專注在呼吸上、專注在找到覺得舒服的步行頻率,讓呼吸與步行頻率和諧一致,會讓人不知不覺越走越久,感到身心舒暢。
  • 伸展:身體的擴展與彈性程度,決定了面對事情的開放度與靈活度,可以先從大肌肉群開始伸展,像是胸肌、背肌、肩膀、頭頸部、腹腰、手臂與腿部,大肌肉群是生活中運用最多,也是最容易緊繃與不舒服的部位,每天早上起床與晚上睡覺前(至少擇一)保留15-30分左右的時間,做做伸展運動,去察覺身體緊繃的部分,並且透過伸展將它們釋放。

這兩個練習很簡單,天天做、想到就做也不負擔,可以為自己立下30天、100天打卡計畫,為大腦建立起「我願意去做」以及「我可以做到」的正向回饋,讓人顯老的,從來都不是年紀,而是心境。健心,也是建新,心態強健了,隨時都可以是新的開始,隨時都是最好的時機。

健心,也是建新-隨時都可以是新的開始

年齡的增加、身體條件的下滑,讓人對「重來」感到害怕與擔憂,而值得慶幸的是,心靈的年齡不受實際年齡與身體條件的影響,讓身體保持活動的人,心境上更加年輕,也能比同齡人更有勇氣與調整生活的彈性。

許多人身邊都不乏退休後、子女離家後......,而頓失生活重心,生活得日漸萎縮、生活圈越來越小的例子。健心要健的,是心靈的強健度,是重新來過的底氣,也是在累積開創的勇氣,讓人在退休後,能主動加入同好團體,一起交流熱愛的事物;讓人在子女離家後,能讓自己走出去,親近自然、擴大交友圈;讓人在好不容易卸下照顧老小的責任重擔之後,能為自己而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