劈腿前任過得比我好:比較與不甘心

劈腿前任過得比我好:比較與不甘心封面圖
在我們漫長的人生旅途中,告別無法避免地穿插在每一段經歷中,像是一種成長的儀式。告別不僅是與他人或某個階段的分離,更是一種自我反思的契機。每一次告別,都是自我剖析與重塑的過程,讓我們能夠從過去的桎梏步入更自由的未來。走過告別的傷痛,我們才有足夠的空間接納新的人、新的關係,以及更好的自己。透過這篇文章,我們邀請你重新審視那些深藏心中的過往,並用全新的角度迎接存在於未來的美好相遇。

在一個平常的日子裡,許久沒聯絡的前任發布了一則新動態,畫面中的他是你曾經最常看到的燦爛笑容,卻摟著一名你沒看過的異性大肆慶祝交往紀念日,而上面的日期是你很確定尚未提出分手而在冷戰的日子,你發現他的不忠也為此悲憤;隨著日子過去,你發現他不但沒有遇到所謂的報應,反而似乎越順風順水,內心那股引線終於在日積月累下爆發,腦中滿滿都是:「為什麼被傷害的是我,為什麼比較好的卻是他」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他下段感情的絆腳石,否定你們交往時所有的一切,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才導致分手。

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意呢?根據心理學家Festinger所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(Social Comparison Theory),我們天生就有與他人比較的本能,以此來評估自己的能力、價值、處境。當我們看到劈腿的前任春風得意時,會形成一種向下的社會比較,結果卻十分負面——所謂「惡有惡報」的概念早已刻在我們的潛意識中,當我們認為自己的處境過得比「理應」過得差的人還糟。這種落差會導致我們的自我價值觀(Self-Worth)被嚴重打擊,讓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好,才會被背叛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更好的,嚴重衝擊自我,也會有強烈的失落及不公平感。

而當你開始懷疑自己時,當時的感情中的缺陷——沒有說完的話、被打碎的心與約定,沒有感受到的愛,都會帶出「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好好對待?」的反應,但其實不是你不值得,而是對方從一開始就沒給你一段關係中該有的價值,而遇到這般衝擊的事情,你對於失戀所有的情緒會內化成對自我的貶低,似乎只要是自己是自己的問題,場面就足以被控制住,不必為了他人無端對你的惡劣感到受傷,只要自己「夠好」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。

然而,真正刺痛我們的從不是前任本身。他的人生順利與否其實與我們無關。真正讓人難受的,是看見自己過去全心全意的付出,卻沒有被好好珍惜的自己感到不平,那種「我當時怎麼那麼傻?」「當初為何不早點離開?」這類包裝成安慰的疑問化成撒上傷口的鹽,出現在親友的口中也出現在自己腦海裡,這份自我否定與懷疑,才是真正讓我們感到不安與憤怒的根源,是對過去的自己一種未被療癒和承認的痛苦反應。

這種比較出現的實在在所難免,我們能做的只有將它變成自我前進的動力。

以下是在一定的沉澱後可以做的事:

1.接受與釋放:允許自己情緒的發生,所有不甘、失望與憤怒受真實存在的,但不能讓它們主宰你的人生,與其沈浸在「為什麼是他?」的疑問裡,不如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、「我該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?」

2.專注於自己的成長:停止關注前任的生活,把目光拉回自身,想想看什麼樣的改變能讓自己更充實、更快樂?學習一項新技能、結交一群新朋友、培養一個新嗜好,用具體的行動來填補自我內心的空缺,而非用無端的比較消耗自己。

3.重新定義成功:不論是誰都只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出自己的光鮮亮麗,狼狽不堪的一面留在現實中,我們永遠不知道前任實際上過著怎樣的生活。我們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成功,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就,也不是社群媒體上的點讚數,而是內心的平靜、自信、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。

記住,一個人的幸福與否,從不是建立在另一個人的痛苦上,你值得的是一個讓你發光發熱、無需比較的人生。這份不甘心最終會成為自我療癒及成長的催化劑,你最終會發現,你再也不必盯著誰的社群軟體主頁發愁,因為你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