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外兼修—從零開始的健身旅程

內外兼修—從零開始的健身旅程
健身,不只是鍛鍊身體,更是鍛鍊內心。在鍛鍊中看見自己的極限與價值,無論是為了健康、體態、或內在平衡,都是認識自己、愛自己的過程。健身提升體力,也強化內在力量,透過穩定的訓練與正確飲食,讓身體與心靈一起成長。「健身健心」是一輩子的修煉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從現在開始,一步步累積屬於自己的力量。

健身,不一定只是為了見人,更是要看見自己。在訓練的過程之中,往往能看見自己的不同面向以及追求的價值,有的人要快點看到效果,就一週三練、一天三練,有的人求的是持之以恆、動作確實,就慢慢練、請教練帶,有的人是社交型健身,交朋友為主,鍛鍊只是順便而已。沒有哪一個比較好,這就只是讓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之中「看見自己」而已。

健身同時健心

相信多數人健身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,就是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健康。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健身有以下好處,同時也有其靈性上的意義:

  • 增強心肺功能,如同增加心的承載力與包容度:鍛鍊心肺功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與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,而心肺區也主掌著體內體外氣體的交換,「呼吸」意味著內在自我與外在他我的交流,呼吸越順暢,感受到隔閡越小,而呼吸越深,心的包容度也就越高。
  • 強化肌力就是強化自我掌控的能力:肌肉是身體活動的主要發力點,在身體構造上,肌肉連結了兩塊骨頭,透過收縮與放鬆來控制關節的活動,肌力意味著控制力,透過不斷地鍛鍊、強化,不只能增強體力,還可以幫助我們更能掌控自我。
  • 改善體態,能增加自信:健身可以讓身體變緊實、甚至變瘦,還可以調整駝背、圓肩等不良的體態,外表是我們對外最直接的展現,當自己的體態變好、被別人稱讚時,就會對自己更有自信,而真正的自信是由內而外的。
  • 釋放累積的壓力,活出真我:根據研究指出在運動的時候能分泌多巴胺(Dopamine)、腦內啡(Endorphin)、催產素(Oxytocin)、血清素(Serotonin),這些減輕壓力的荷爾蒙在冥想時一樣會分泌,這意味著運動可以達到和冥想類似的效果,皆能減輕身心壓力,幫助發揮更好的潛能,活出真正的自己。

身體的肌肉量、肌力跟戶頭裡的錢一樣,是累積來的,過程不一定輕鬆,有存就會有,但是萬事起頭難,若是沒有在身體狀態巔峰的時期(平均為35歲之前)就小有存款,過了35歲之後才開始累積,生理上會比較辛苦,因為35歲之後肌肉量開始下降、筋膜也變得僵硬,有的人還會面臨骨質疏鬆、膝關節軟骨退化的問題,這種情況下從零開始打基礎是最辛苦的,好在只要堅持下去,還是會看見日漸豐碩的「肌肉存摺」,看見嶄新的自己。

初學者的訓練目標是持之以恆

無論你是40+、50+或以上的健身新手,訓練的重點都應該放在讓自己「不負擔」、「能持續」與「不受時間與器材的限制」,以下是三個給初學者的訓練建議,包含了增強心肺功能、上半身的訓練與下半身的訓練:

  • 原地超慢跑:只需要規律、持續地擺動手腳,就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!原地超慢跑的好處在於雙腳不一定要真的離開地面,即使膝蓋不好、體力不佳的人,只要能夠為身體創造出擺動的韻律,再搭配呼吸調息,雖然是很和緩的運動,但長期下來也能增加心肺功能與肌力,是肌肉存款低的人不錯的起手式,每一次建議以30分鐘為目標,再依照個人的條件與狀態做增減。
  • 撐牆伏地挺身:這是上半身的訓練,能夠訓練胸大肌與手臂。面向牆,雙手扶牆、雙腳打開,都與肩同寬,手肘微屈,身體向前靠近牆面,再透過手臂與胸大肌的推力,將身體撐回至原本的位置。這個動作可以依照個人的肌力狀態,透過調整身體與牆的距離來調整難度,越靠近牆越容易,反之則越難。撐桌子也可以喔。
  • 靠牆深蹲:這是深蹲的變化,能訓練到核心與大腿的肌肉,家裡只需要有一面牆就可以做。將背貼牆,雙腳打開與肩同寬,再向前站一步(讓自己有空間可以背貼著牆下蹲),雙腳踩穩慢慢下蹲,使大腿與膝蓋至少呈30-90度,每次停留10秒,起身,再重複這些步驟,每次進行10-15回,一天3次。要注意的是,下蹲時膝蓋不要超出腳踝,才不會造成膝蓋的負擔。

這三個訓練,都符合「不負擔」、「能持續」與「不受時間與器材的限制」的原則,可以照自己的狀況,交叉安排這三個訓練,盡量讓自己維持一週可以訓練三次以上的頻率,甚至天天做都沒關係,當肌肉的記憶養成了,身體自然就會產生想要動一動的訊息,提醒你該運動囉!

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是健身二寶

健身後,肌肉會呈現微受損的狀態,體內的葡萄糖也在過程中被消耗,所以健身後適度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是很重要的事。蛋白質能幫助長肌肉與修復在訓練中受損的肌肉纖維,它也是所有營養素中最容易有飽足感的,而碳水化合物則是能被身體快速分解成葡萄糖,補充能量,提升血糖。

要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,建議先以天然食物為主,例如:水煮蛋、豆腐、無糖豆漿、地瓜、即食栗子、馬鈴薯,都是健身後的可以幫助快速補充的食物。

在沒有訓練的時候,蛋白質的攝取依然很重要。在2024年4月發行的《澄清醫護管理雜誌》中就提到,光是透過3個月的營養指導,讓社區長者攝取足量的蛋白質,就能夠提升肌耐力的表現

依照華人的飲食習慣,飲食結構多偏重在主食,也就是碳水化合物,而且大多是精緻麵食類,很多人的蛋白質攝取量是不夠的。在衛生福利部健康署所公布的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-第八版」中建議成人的蛋白質攝取量是每公斤體重要攝取1.1 g的蛋白質,而70 歲以上長者則需要增加到每公斤體重1.2 g的蛋白質。一顆全蛋、190ml的無糖豆漿、150克(約半盒)的嫩豆腐、25克雞胸肉都含有約7克的蛋白質,大家也可以趁此檢視一下自己的蛋白質攝取量是否足夠。

健身是持久戰

健身的時候,就是超越自己的時候,人為了生存,本來就內建了「趨易避難」的程式,當感覺到辛苦、困難時,就會想方設法逃避。每一次訓練時的肌肉勞損,為身體帶來了痠痛感,尤其是訓練後的隔一兩天,身體的疲憊痠痛就成了逃避訓練的原因,除非有堅強的意志力與強烈的動機,像是減肥、減脂、身體因素而必須得鍛鍊......等等,否則腦海中應該已經冒出了千百個不鍛鍊的理由!

建立獎賞機制(reward pathway)是個不錯幫助的方式,設定不同目標的獎勵規則,短程目標像是每週健身三次,持續一個月即達成目標,中程目標是每週健身三次,持續三個月,而長程目標則可以像是肌肉量增加2%這一類的,透過達成目標而得到的獎勵,讓自己因此感到愉快、滿足,也會有助於堅持下去。

肌力的增強、肌肉量的增加、體態變好都是持續健身後可以期待的結果,而在健身的過程中,我們也可以關照自己的心,觀察自己訓練時的卡點,其實不論是在生活中、還是在訓練時,

很多時候卡住我們的心魔是同樣的。比如說「放棄」,有的人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放棄,有的人是因為無法快速看到效果而放棄,若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放棄,那就先找到自己現在能力所及能做的,若是因為無法快速效果而放棄,那就要問問自己在急什麼。如果可以在健身的瓶頸時,同時做內心的探索,能透突破的不只是健身而已,往往也能在生活中看見不一樣的自己。

健身與健心都是一輩子的事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現在就開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