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而下的形,形而上的影(3): 轉念—影子之外的世界

形而下的形,形而上的影(3): 轉念—影子之外的世界
從最初直觀地看見山,到質疑它的本質,再到理解變與不變的並存,這是一場觀看方式與思維的轉換練習。我們學會放下單一的判斷,意識到世界有多種可能,轉念不是推翻,而是擁抱更寬廣的真實與自由。

你看見一座山,巍峨、沉穩,紮根於大地,雲霧環繞。你說:「這是一座山。」

後來,你讀書了,開始思考,開始懷疑。你發現這座山在陽光下是金黃的,在雨天是灰暗的,畫家的筆下,它可以是翠綠,也可以是一抹墨痕。你又讀到地質學,發現它曾是海底的一片岩層,幾億年後隆起,風化,崩解,將來或許會消失無蹤。於是,你說:「這不過是一座山嗎?」

再後來,你不再執著於形狀,也不糾結於變化。它依然是山,變與不變,都是真實。你開始知道,眼前的景象,是時間的片刻,是視角的選擇,但它仍然是它自己。於是,你說:「這,就是山。」

禪宗說: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。」從接受到懷疑,再到理解,是思維的轉換,也是觀看的方式。最初,我們順理成章地接受世界的表象——見山是山。後來,開始拆解、質疑,發現一切可能只是角度、符號、語言的組合——見山不是山。最終,我們能超越懷疑,接受世界的多重樣貌——見山又是山。

一個圓柱體,在光的投射下,可以成為方形的影子,也可以成為圓形的影子。最初,我們以為影子就是物體,見山是山。然後意識到,影子是光線與視角的結果,見山不是山。最後,我們明白,圓形與方形並不矛盾,它們都是真實的部分,見山又是山。

這不僅是觀看方式的改變,更是思維的轉換。那麼,如何在生活裡練習「轉念」,從固執的判斷中抽身,看見影子之外的世界呢?

有一天,朋友遲到了,你不太高興,覺得他不尊重時間。但他或許是剛剛在捷運上幫一個跌倒的老人,而你不知道。

努力了很久,卻沒有達到期待的結果,你覺得自己失敗了。但這也許只是過程,路還沒走完,而你現在的位置,正是將來成功的某個影子。有人對你冷淡,你以為他討厭你。但他可能只是剛收到壞消息,或者只是習慣了內斂的表達。

我們習慣以「某種方式」看待世界,並且相信自己的觀看是正確的,因為它符合過去的經驗,符合我們的直覺。但世界是流動的,沒有絕對的形狀。

轉念,不是推翻原來的理解,而是意識到,還有別的可能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