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虛擬看真實:從遊戲世界認識「我是誰」〈上篇〉

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「我」
由哲學家希拉蕊・普南特(Hilary Whitehall Putnam)所提出的「缸中之腦(Brain in a vat)*」是一個著名的哲學思想實驗,探討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真實。假設我們的意識只是一個被放置在缸中的大腦,透過電腦模擬感知世界,那麼我們所經歷的是否真實?這個思想實驗挑戰了我們對身體、心靈和靈魂的理解。現代的科技,虛擬實境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模糊了現實與虛構世界的界限,而以遊戲作為一種模擬現實的形式,正好提供了類比的方式,讓我們反思:我們的感知與經歷,是否僅僅是「遊戲」的一部分?
在虛擬實境和人工智能日益進步的時代,遊戲不僅再現了現實,還引導我們深入反思自己所經歷的一切,是否僅是「遊戲」的一部分。當然,目前是沒有答案的,但我們也無法否定這個可能性,所以將遊戲看成一面鏡子,反射出我們內心的質疑,自身的感知、記憶和自我定位——它們是固有的真實,還是源於某種設計和設定?
我們可以用「逆向工程**」的角度,來深入理解這場名為「人生」的遊戲,到底是要讓我們達成什麼體驗(What)、如何提供這些體驗(How)、又為什麼要有這些體驗(Why)。
假設我們的大腦被安置在一個缸中,所有的感官經驗只是外來刺激的幻象,那麼這種在虛擬實境中身臨其境的體驗讓人不禁思考:我們的現實是否也可能被這樣操控,無論是來自科技的影響、社會的期待還是自身的信念,這些外在的元素是否在潛移默化地「塑造」著我們的生活方式、信念和決策?
這種反思讓我們重新審視「自我」的真實性,並鼓勵我們保持批判性思考,去分辨哪些是自己真正的信念,哪些可能只是來是家庭、同儕、社會等的外界投射。透過遊戲與人生的類比,讓我們深入探討身體作為載體,心靈作為感知者,靈魂則作為更深層次的真實存在,並且如何從「身體的限制」、「心靈的約束」與「靈魂的獨特性」來建構出獨一無二的「我」。
身體的限制
在遊戲中,角色的行動受限於物理規則,無論是移動速度、跳躍高度,還是體力和健康狀態,這些都由遊戲世界的設定決定,彷彿是被操控的「提線木偶」,在既定規則的框架內行動。例如,角色可能無法飛翔或超越某些障礙,這要求玩家在遊戲中的行動必須依循物理法則。同樣,玩家的身體也在現實世界中受到物理法則的限制——如地心引力、疲勞、受傷、身體的衰老等。這些現實限制影響我們如何移動、工作和運動,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體育活動。
舉「衰老」為例,這是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,受生物學和物理學的基本規則支配,但特別的是「衰老」並沒有明確機制的遊戲規則,因人而異,隨著年齡增長,或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人體的細胞、器官和系統會逐漸失去功能,導致力量、速度、恢復能力等下降,這與遊戲中角色的體力條或能力值隨時間耗損相似。
在現實中,衰老是個人人都會面臨的「新問題」,往往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經驗了不同的學習,透過滾動式調整,邊經歷邊學習,只有大方向而沒有絕對的應對準則,這個限制影響了我們的日常決策和行動,就像遊戲中,玩家會考慮角色的能力衰減來調整策略。我們不僅要適應身體的變化,還要找到方法來延緩或應對衰老,這也引發了我們對身體、心靈和自我認識的深層思考。
這些身體限制不僅影響遊戲體驗,也深刻影響玩家的決策。玩家必須考慮角色的弱點與體能狀況來制定策略,同時應對可能的失敗或成功。而在現實中,我們也時刻考慮自身的體能和身體狀況,並根據這些限制來調整行為和目標。這種自我認識使我們了解身體作為機體的侷限,從而做出更有效的選擇,這適用於遊戲,也適用於生活。
有了「缸中之腦」的啟發,以及看見了「身體的限制」,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們將繼續探討「心靈的約束」與「靈魂的獨特性」,帶領大家持續探索「我是誰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