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是身體的解藥

我們存在的每一分、每一秒、每一個思緒、每一個決定,都受到心的影響,以什麼樣的心來面對,就會成就什麼樣的實相。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?這可以從美國醫生畢闕(Henry K. Beecher)於1955年所提出的安慰劑效應(Placebo Effect)來窺知心所創造的奇蹟。安慰劑效應,是指患者在接受無效治療時,由於相信它會起作用,實際上病情也得到好轉的一種結果,這顯示了信念和期望真的能夠產生真實的生理變化。
當我們再帶入「全人(Whole person)-人是由肉體、心智與靈魂構成」的概念時,就更容易理解身心是一個整體、不可分離,身的狀態會影響心的健康,心的狀態也會影響身的健康,唯有達到身心平衡與和諧,才是真正的健康。
*免責聲明: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為身心相處的態度與哲學思考,並非醫療建議,若有身體不適,請儘早尋求正統醫療的協助。
身病是心病的外顯
當身體生病時,固然可以透過主流醫學給予相應的病名、做症狀的處理,但這通常只是在處理物質身體的表層,當我們願意敞開心去深究時,便會發現每一個不適都對應著心的訊息,是心在與我們對話。
心病,是在心智層次、精神上的不舒服。當失調的情緒累積在身體之內並且超過個人所能承受的閾值時,就會透過身體呈現,而情緒沒有好壞之分,所有的情緒都是好的情緒,是身體內建的保護機制。憤怒,幫助我們守住界線、不被侵犯;焦慮,幫助我們意識危機、降低風險;悲傷,是為了消化複雜的情緒、向他人發出求助的訊號,每個情緒都有它的職責,無論它所呈現出的是令人舒服的狀態,或是令人不適的狀態,基本上都應該看成是中立的。
使身心產生不適的是無法流動、排解,最終失去平衡的情緒,它們在身體層面顯現,也就是所稱的「症狀」,這也是為什麼說「身病是心病的外顯」,在醫學上,甚至也衍伸出「信息醫學(Information Medicine)」的領域,包括致力於身心靈整合醫學的已故醫師-崔玖,以及前台大校長-李嗣涔都在這個領域中有卓越的觀察與研究。
*信息醫學,是透過電子儀器來檢測身體各部份互動時所產生的共振,以判斷身體整體的狀況,藉而提出相對的身心靈療癒方針。這些互動可能是器官之間、細胞之間、個體之間,甚至是個體與環境之間,是非常細緻且整體的醫療方式。
心病還需心藥醫
在主流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「心身症(Psychosomatic disorder)」,意思是因為環境、社會因素等影響心理,引起身體疾病或症狀,是心因性的問題,而中醫所說的「情志病」-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悲傷肺、思傷脾、恐傷腎-也是一樣的概念,既然是因為心的層次失序,身體層次才出現狀況,那當然要從心著手才能治本。
人是一個極為細緻、敏感的存在體,或許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是「麻瓜」,加上華人社會在情感上較為內斂,對能量、情緒的掌握是比較遲鈍的,但是「感覺不到」不表示對身體不會造成影響,能量、情緒是看不見依舊存在,只要透過多加練習、用心觀察還是可以重拾敏感度,儘早意識、儘早調整自身的狀態。
當我們越能保持對自身情緒的覺知,留意身體所透露出的訊息,就越能保持健康。身體的每個部位,都有其對應的心理訊息,而且在先人的智慧裡與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早已呈現出來,例如,「苦往肚裡吞」、「滿腹委屈」,意味著苦與委屈的情緒會積累在腹部,造成腹部的不適,可能是脹氣、可能是便秘;「肩負重任」說的是責任或是承擔,若是過了頭就會有肩頸緊繃、疼痛與僵硬;「撕心裂肺」說的是極度悲傷時,心跟肺也會跟著受到影響,而有心痛與呼吸不順的表現。
要注意的是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各自有自己的家族基因、生命經驗,無法跟別人做比較,沒有誰比誰更能承受、誰比誰更委屈,我們能做的就是「看向自己」。唯有捕捉到自身的身體訊息與相應的心理癥結,才能從心下手,獲得解方。
心轉,念轉,身釋放
失衡是生病的原因,所以找回內在的平靜是很重要的事,而「心念」的轉換則是保持內心平靜的關鍵。
心念就是一個人的想法,會受到遺傳、生活環境與生命經驗的影響,它就像一個濾鏡,我們戴上怎麼樣的濾鏡就會看見怎麼樣的情境,常常它是以預設的模式自動執行,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更改設定、套用新的濾鏡的權限。
幸運的是,只要我們願意,隨時可以更換新的濾鏡來跳脫舊有的模式。以下活動,能幫助轉化心念,這些練習不只能幫助心念的轉化,每一次刻意、重複的練習,也同時在重塑大腦的神經迴路,幫助形塑出新的反應模式。
練習用正向的語句來表達,像是「我今天很不開心」可以用「我今天需要多一點快樂」來替代,「我氣炸了」可以用「「我感到強烈的情感波動,這提醒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方法」來替代。
親近大自然(即使是附近的公園也可以)能幫助從不舒服的心境中抽離與獲得喘息。
冥想能減輕壓力,穩定情緒,提升專注力,讓頭腦更清楚。
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,比如多看正向的書、多接觸正面的人有助於轉變負面的想法。當看見不同的面向時,便能為自己創造出新的視野、新的想法。
當我們用跳脫以往慣性的方式來回應生命中的刺激,便能打破過去的惡性循環,過往身體因為心而累積的不舒服也能獲得休息的機會,漸漸釋放、慢慢恢復,這便是「以心調身」。一念天堂、一念地獄,每一個念頭都主宰著身心的健康,保持正念與善念,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