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足感恩與幸福的真諦(二):在努力與知足之間,學會怎麼放

那麼,當我們終於願得其所,幸福是否就會隨之而來?我發現,答案比我以為的複雜。
有一段時間,我總覺得自己很用力地活著。做事用力,表達用力,連放鬆都用力地安排。好像一旦鬆懈,就會被什麼甩下。努力,變成了一種本能,不努力,反而覺得慌張。
那陣子我完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專案,是我許久以來都想做到的事。別人都替我開心,我卻只覺得自己好像只剩一口氣。不是不快樂,只是很空,像一個跑完馬拉松的人,抵達終點,卻不知道該往哪裡走。
我們的文化裡把努力當成了美德,甚至是一種價值的證明。但沒有人告訴我們:你可以努力,也可以停下來。你可以渴望,也可以說,現在這樣,其實也很好。
心理學裡有所謂「認知失調理論」(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),人們在面對內在信念與現實不一致的情境時,會試圖調整其中之一,以減少心理的不協調與壓力。這種調整,有時被誤解為「自我安慰」,但其實是一種成熟的能力:在無法改變外在時,主動調整內在的位置,重新找到平衡。
我開始嘗試做一些不用證明什麼的事。整理書櫃、換床單、早上用土鍋煮一碗稀飯。那些時候,我不焦慮,也不特別開心,只是安靜地,感覺自己還在。
梅洛龐蒂(Maurice Merleau-Ponty)認為,人之所以能與世界產生意義,是因為我們透過身體去經驗它。幸福不是一個想法,而是一個身體真實參與生活的感覺。當我在陽台晾曬衣服、在市場挑蘿蔔、在洗碗時放空,這些片刻都沒有生產什麼成果,卻讓我恢復一種「正在活著」的感覺。
努力不是錯,努力是方向。但知足,是節奏。
我們可以跑,但也要會走;能奮鬥,但也要知道:有些幸福,是用來細細過日子的,不是拿來展示的。
我越來越相信,衡量幸福的方式,不是看你站上哪個位置,而是你是否願意在某一刻,承認:我已經走得夠遠,也夠好了。不是因為放棄,而是因為看見了什麼值得留下來。
我們需要學的,不是放棄,而是放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