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虛擬看真實:從遊戲世界認識「我是誰」〈下篇〉

透過虛擬看真實:從遊戲世界認識「我是誰」〈下篇〉
本文分成上下兩篇,以「缸中之腦」實驗和遊戲類比,探討我們對現實與自我認知的質疑,反思身體、心靈與靈魂如何共同構成獨一無二的「我」。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們用「缸中之腦」的哲學概念來探討名為「人生」的這場遊戲,究竟是真實或是虛構?透過看見「身體的限制」,提前做好準備與應對策略,而這些還不足以讓我們認識自己,這一篇,將從心靈與靈魂的層面來剖析,從身、心、靈三個面向來看見完整的自己,聚焦於「我是誰」。

心靈的約束

在遊戲中的操作系統設計,決定了玩家能如何與虛擬世界互動——從控制器配置到按鍵反應的精準度,這些約束反映了心靈在現實中的框架。正如玩家的行動受限於操作反應時間、角色能力或遊戲規則,我們的心靈也受到認知、情感、記憶等內在因素的影響。當玩家遇到操作上的不順暢或反應延遲時,這不僅挑戰了遊戲的技巧,更挑戰了玩家的心態,讓人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操控中保持耐心與適應力。

而心靈受到多少約束,這還與「遊戲精力系統」有關。「精力系統(Energy system)」是一種遊戲機制,用來限制玩家在遊戲中的活動次數或頻率。精力系統通常會設定一個「精力」或「體力」值,這些值會隨著玩家的每次行動而減少,一旦精力耗盡,玩家就無法再繼續某些遊戲行為,通常需要等待精力恢復。

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也時常面臨各種消耗能量的心靈約束,因為專注力和精力就是有限資源,每個人一天中能投入深度專注的時間有限,無法長時間持續處於高效狀態。

這也類似於遊戲中的精力系統:情感上的波動、認知上的偏差、甚至無法預測的內在反應,都可能讓精力耗盡。所以在生活做好精力管理是必要的,提醒自己注意節奏,懂得如何合理分配精力以維持持久的表現。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在面對限制時調整策略,強化內在的靈活性和自我覺察,從而提升在現實中的心靈調控能力,突破自我設限。

生命中的每次失敗與反思,都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——我的能力、我的反應方式、我的情緒管理如何影響我的表現?這些過程其實都在探索「我是誰」。

靈魂的獨特性

靈魂作為玩家本人的象徵,代表了每個人在遊戲中的獨特性。雖然角色在遊戲中受限於系統設計和物理規則,但玩家的個性、價值觀和道德選擇通過這個虛擬角色展現出來。無論是選擇走哪條路線、如何應對挑戰,還是如何與其他角色互動,這些行為反映了玩家內心深處的本性與特質。

當玩家在遊戲中做出選擇時,實際上是在投射自我於遊戲角色。即使是在一個受限的虛擬世界中,這種自我投射仍然能顯示出玩家的價值觀、動機與道德觀,就算換了一款遊戲也一樣會將自我投射於角色之中。我們可將自己切換成「科學家到觀察『缸中之腦』的視角」,透過觀察遊戲中的行為,逆推玩家(或自己)的個性,了解他們如何在面對挑戰時展現勇氣、創意或謹慎。

這正是「我是誰」的核心:透過外在的行動與選擇,反映出內心的自我。比如,參與志願服務活動、擔任義工的人,通常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。他們選擇在社區服務或活動中貢獻時間,這反映出他們對公益事業的投入,並表明他們內心深處對改變世界的渴望。將靈魂的本質套用在生命的角色時,即產生了獨特性,讓我成為我,而不是你。

那麼,我是誰?

這不僅是一個哲學性思考,更是日常生活中影響我們選擇和行為的核心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的選擇無論是職業、生活方式還是人際關係,都在無形中揭示了我們的內在世界。

在遊戲中,限制與區隔往往被視為障礙,但實際上,它們為遊戲體驗增添了深度與意義。無論是角色的身體限制、心靈約束,還是靈魂的獨特性,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玩家的虛擬旅程,讓每一次的選擇都充滿了探索的可能性。透過這些限制,玩家不僅面對挑戰,還能反思自我,從而豐富了遊戲的層次感。

身為人生的玩家,也能透過逆向工程來解構生命的軌跡,以哲學思考自身與自身角色之間的關係。這不僅僅是對人生的理解,更是對自我認識的深化。在角色扮演中,玩家能夠投射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選擇,進而了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模式。透過反思這些經驗,我們得以將洞見應用於自我成長,發現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面對限制,並從中獲得啟發。

最終,理解並欣賞這些限制與區隔,讓我們在名為「人生」的遊戲中,不僅僅是追求勝利,更是追尋自我,激發出更大的成長潛力,使我們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身份,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洞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