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就是今天-從重複到超越的人生學習之旅

重複中的自我成長
關於自我成長,有一部蠻有趣的老電影推薦給大家。1993年上映的《今天暫時停止》(Groundhog Day),故事圍繞在男主角菲爾(Phil Connors)被困在無盡的重複日子中,讓他有機會去重新認識自我、人生的意義以及他與他人之間的關係。
在電影的開始,菲爾呈現出一種很厭世、憤世嫉俗的樣子,而就在一年一度、他很嫌棄又不得不去做採訪的土撥鼠節時,生活出現了變化,他被困在討厭的「這一天」,一開始他覺得這種無限循環簡直是詛咒,因此陷入絕望,但隨著時間推進,他發現真正改變的契機來自於他對自己和生活的認知轉變。
對菲爾而言,他唯一能夠掌握的變因就是他對世界的理解,以及他如何學習、成長並行動。當他逐步學會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,改以利他、追求更深層的自我完善,他的重複生活才出現了質變。
重複的經驗,是自我成長的契機。
「學習」為人生唯一的變因
菲爾在一次次的日子裡,不得不接受自己被困在「這一天」的現實。起初他試圖對抗、掙脫,卻發現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。菲爾無法逃避他的所見所聞,逐漸學會接受現況,開始轉而學習身邊一切:他學習鋼琴、學了急救、學著了解他人、學著為自己做的選擇負責,他必須臣服於命運的安排,這種臣服並非消極地接受,而是一種積極的放下自我,透過臣服,他不再對抗而是順勢而行,這樣的態度轉變是他從絕望到超越的關鍵,逐漸從自我中心轉變成關心他人,重新形塑出他與世界建立連結的方式。
在電影中有一個畫面,菲爾因困在無限重複的同一天中而倍感煩躁,向兩位酒友抱怨這樣的無力感。然而,酒友不以為意,反而同意他的感受,表示自己也「一樣」——生活好像總是這麼重複、不變。這個對話既讓人莞爾一笑,也映照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感到日復一日、一成不變的心境。
這個場景用幽默的方式突顯了「生活的重複性」,但也暗示著我們在現實中很容易陷入日常的無意識循環:相同的工作流程、相似的交談、固定的生活模式,使許多人覺得自己無法改變、被困在一成不變的生活裡。酒友的回應好像在提醒我們,重複本身也會變成一種「心靈的牢籠」,讓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情與主動性,甚至無法感知到自身「存在」的意義。
重複日子是一場修行,重複的經驗就是此生的必修課。菲爾困在「這一天」的經驗,擴大到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裡。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一直在重複的類似情境裡,即使對象、時間、地點都不相同,卻經驗著同樣的主題,你大可無意識地用同樣的模式應對,然後繼續陷在這個無限循環之中,也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方式回應,直到這個迴圈被打破,展開成為一條直線,讓你繼續前進。
人生是不停地學習與超越
電影中的菲爾成為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象徵,他的成長讓我們看到,在不可改變的生活中,最深的改變往往來自於心態、選擇和學習的能力。當他一次次地面對重複的日子,最初的抗拒和絕望逐漸被好奇和反思取代。他開始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,逐步理解了自己不僅可以改變自我,也可以影響他人,甚至開始用心去挽救一位無家可歸的街友的生命。
他意識到年長的街友生活艱辛,無依無靠,並在某個重複的「今天」中突然離世。他被這突如其來的事實震撼,決定用各種方法來挽回街友的生命。他不斷嘗試,包括帶他去吃飯、尋求醫療救助,甚至到醫院陪伴,都無法避免街友的命運,這讓菲爾第一次深刻體會到自己的無力感和生命的有限性。
這段情節觸動人心,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對他人的關懷與對生命無常的領悟。雖然菲爾無法最終改變街友的命運,但這種無力感反而讓他理解了「臣服」的意義,激發了他內心的慈悲與謙遜。菲爾的轉變,就像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經歷成長的縮影。當人生陷入困境,記得回想自己一路從蹣跚學步到健步如飛的歷程——每一次的進步,都來自於學習、試錯、選擇與修正的重複堆疊。
「活到老學到老」的智慧,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,更是對生活技能、態度和心性的深化。這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見解——人是透過學習、選擇和行動來定義自己的存在,每一刻都在重新建構自我,賦予存在以意義。菲爾的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「明天」不是源於外在的變動,而是由我們在「今天」所做的每個選擇和行動塑造而成。通過不斷的學習、選擇和行動,我們可以逐步超越過去的束縛,去定義和實現自己真實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