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是身心的歸屬

新冠疫情期間,人類世界面臨了極大的危機,一切理所當然都被迫停止,這卻讓自然生態有了一線生機,得到修復與喘息的時間,身處都市的窒息感與極欲保持的社交距離,讓人類選擇從都市叢林出走,轉向走入山林與海洋,重新建立人類與自然的連結。
在這個轉變之中,許多人都感受到了自然帶來的包容、安慰與安定,大自然提供的支持與療癒力超乎想像。
自然,就在我們的周圍
當世界重新啟動,繁忙的生活繼續運轉,很多人又回到過去忙碌的生活之中,親近「大自然」的時間變得奢侈。然而,並非要上山下海、有蟬鳴鳥叫的才叫自然,辦公桌上的小盆栽是自然,人行道旁的花圃、行道樹是自然,轉角綠意盎然的公園是自然,打開窗戶所聽到的蟲鳴鳥叫(或許伴隨著車子引擎與喇叭聲)也是自然,當我們聚焦眼界時,便能發現俯拾皆是的自然元素,這些都具有療癒的力量。
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
人的身心都是自然的一部分,在大自然中療癒、修護與恢復活力是祖先的智慧,隨著生活的進步這種近乎本能性地自然驅力逐漸被遺忘,而後又被喚醒,森林浴、抱樹療法、森林療癒、園藝治療、都市綠化、瀑布下的負離子等......,都是這樣再被後人重新找回,並且用科學證實的自然療癒方式。
日本人所崇尚的森林浴(Shinrin-Yoku)便是在1980年代末的泡沫經濟時代受到醫學界的重視,諸多的科學研究證實待在森林中能有助於增強免疫力、降低血壓、緩和壓力、改善憂鬱、提高專注力......,對當時因為泡沫經濟飽受身心煎熬的日本人來說,起到了安定的作用,因此被日本醫學納入有效醫療手段,還有投身研究森林浴而享譽國際的學者宮崎良文教授,之後有許多山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在推動森林療癒時,也將日本列為學習的對象。
國際知名的美國生態學專家格雷琴・戴利博士,則是因為熟知自然體驗對人體健康的好處,幫助政府在做都市建設時,也將自然環境考量進去計畫之中,營造出有助於心理健康的生活環境。
在自然中開啟五感,療癒身心
多數時候,我們並沒有開啟感官生活,甚至是緊閉而無感的,這種鈍感生活使人與自然處在分離與對立的狀態,而自然的療癒力,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來自於感官的開啟,運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五官捕捉,來觸發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與觸覺的身體感受,用「心」體會人與自然的一體性。
在自然中有四個重要的元素:地、水、火、風。山與土地是地,海洋河川是水,陽光是火,空氣是風,而身體的骨架筋肉是地,體液血液尿液是水,體溫是火,呼吸是風,有意識地開啟五官來感受自然中的元素,也能支持身體系統,幫助身體調節失衡的部分。
比如:到海邊遊玩,映入眼簾的是廣闊無垠的海面與海天一色的風景,在沙灘上或坐或躺或踩,浸泡在清涼的海水中,隨浪飄移浮沉,感受著沙的支持與水的包覆,然後聽著海浪沖刷的沙灘、礁岩的聲音,聽著海鷗的叫聲,空氣中有海水鹹鹹的氣味,連帶著嘴裡都有苦鹹的海水味道。無論你身處於山林或是海邊,只要能有意識地打開五官,用心感受,便能讚嘆大自然的兼容並蓄、無為而為,在環境中釋放壓力,體會到天地人合一的感受。
身邊的一草一木,都具有療癒的力量
蒔花弄草,就是我們在最小範圍內能為自己做的自然療癒,沒有辦法走入山林海洋的人,不妨先從照顧一兩盆小盆栽、觀察它們開始。
需要轉換心情的時候,就為植物澆澆水、鬆鬆土,即使是小盆栽,也可以聞到泥土的氣味,濕潤的、乾燥的各有不同,即使不是香草植物,仔細嗅聞還是能聞到植物所帶有的氣味,動手摸摸看葉片、花朵的觸感,光滑的、毛絨絨的、柔軟的......,照顧植物是需要用心投入的,全神貫注在植物身上才會看見它的需求,有助於恢復平靜,並且將注意力放在當下-此時此刻。
自然可以很大很遠,也可以近在咫尺,留意身邊的自然元素,隨時隨地都能為自己找到支持與療癒的機會。